突然,空气凝固了,会场鸦雀无声—宗庆后,穿着一件黑色的中山服,脚踩一双千层底,缓缓地来到《商界》专访记者的面前。这位73岁的企业家,眼眶里有了老人才会有的潮湿,但眼神却一如1995年首登《商界》杂志封面时一样犀利。
创业不易,守业亦艰,为中国实业坚守更显弥足珍贵。回首娃哈哈走过的30年峥嵘岁月,宗庆后略显感怀。
“对我来说,娃哈哈只有一个。它是我的整个人生,所有的梦,一切的意义、价值、标签和符号。它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
1988-2018年,娃哈哈的30年,就是这位老人在商海中沉浮跌宕的30年。
国王与公主
宗庆后坦承,自己是一个老派的人。
身为中国最知名的“首富”之一,宗庆后出行常年坐经济舱,近年因腰不好才乘坐头等舱;饭食以豆腐、咸菜为最爱;前些年,他戒了烟,每年的个人花销因此缩减到5万元以内。
1988年,娃哈哈从一家校办工厂起步。可能从那时起,宗庆后就再也没有“轻松”过了:创业之初,他骑着脚踏车卖冰棍和雪糕;做饮料后,他既当总经理又做搬运工;直到今天,他仍然每年超过200天走访于一线市场,每两叁天便亲笔整理一份销售通报。
30年了,娃哈哈被打上宗庆后深深的烙印;然而,宗庆后的身边却有一个人,总在刻意回避这种烙印。
1988年,当42岁的父亲宗庆后把命交给企业时,女儿宗馥莉只有5岁。繁忙的工作,让父亲常常一个月才能见到一次女儿,甚至很少能在家里吃上一口饭,伙食都在娃哈哈的食堂里应付。
宗庆后说过一句大实话,自己演好了“娃哈哈之王”的角色,却“演砸”了父亲的角色。以至于这位父亲留给女儿的最深印象是:他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也是一个不善表达父爱的人。
略为疏远的父女关系,形成了女儿宗馥莉独立、反叛的个性。16岁时,不顾父亲的不舍,宗馥莉主动提出去国外读书,直到2004年才回国。当父女再聚一起已仿佛隔世,早餐时父亲大口吃着豆浆油条,女儿吃的是面包牛奶。
在不同的场合,女儿都展示出了与父亲的“格格不入”。
“你是喝娃哈哈长大的吗?”
“我不是。”
“你家里有很多娃哈哈的产品吧?”
“小时候挺喜欢的,现在不喜欢喝了。”
这就是两代人。女儿是互联网一代,经历过传统、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变;宗庆后虽也经历过,但是他从未拥有过后面的时代。
2010年,宗馥莉成为娃哈哈旗下宏胜饮料总裁,承担着娃哈哈1/3的产品代加工业务。父女的不同,开始呈现于企业经营的实质内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