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套实用的“算法”
——天津检验检疫局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释放红利
□崔姗姗 韩 勃 霍祥云
推进“放管服”改革,既要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又要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
如何落实“放管服”要求,释放改革红利,天津检验检疫局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先手棋”和“当头炮”,逐步探索出一套“算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
不用办理储存场地卫生许可证,不用领取特殊物品审批单,不用为审批事项交费……不少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条件都简化了。这是跑审批窗口的业务员对行政审批改革最直观的感受。自2015年起,检验检疫行政审批改革有20余项。
“通过系统填写申请表就行,还取消了对上一许可证核销率的限制,真是改到了企业的心坎上。”这是进口肉类产品企业提到最多的便利措施。
简政放权换来的是审批效率提升。天津局推行行政审批“一口受理”模式,专设4个行政审批窗口,集中办理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和制发证工作,建立了行政审批“通报通审通签”机制,满足企业就近申报、就近取证。探索“京津冀审批结果互通”,构建了包括“统一京津冀审批”内容和程序,一地获批,三地通用在内的“五协同”体系,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
对于行政审批取消项目,坚持“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采用“居敬行简”监管模式,支持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如取消国境口岸储存场地卫生许可后,天津局开展监督检查“双随机”,动态调整储存场地企业级别和监督频次,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降低监管频次,减轻了企业负担。
对于行政审批保留项目,工作重心向事中事后监管倾斜,以诚信守法假定为基本理念引领,综合运用诚信系统、风险评估、分类管理,实现“一厂一策”差异化监管。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使企业改变以往被动应付监管为主动提高质控水平,真正做到“放得开、管得住”。
推进透明检验检疫和无纸化业务改革,完成施检流程自助查询、进口机动车及红酒的商品信息和检验数据二维码溯源,以透明公开倒逼压缩通关时间。实施“直通到厂”便利化通关模式,针对伊利集团定制“风险审查+过程监控+闭环管理”进口食品直通放行模式,从基地到工厂直接无缝运输,省去了原来的检验检疫时间,预计每年可助企业节约供应链成本2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