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全社会更关注质量、重视质量
——访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部副主任戴新华
图为戴新华在质检总局质谱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操作该中心自主研制的超高灵敏度质谱仪器。
□ 本报记者 何 可
在繁华的北京北三环中路,有一处静谧之所,它就是 “求精准、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中国计量科学和测量基准、标准的最高殿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党的十九大代表、质检领域唯一的科研一线代表戴新华就在此工作。
10月13日,距离党的十九大在京开幕只有短短数日,记者见到了这位一路“奔跑”着的科学家。
开会、吃饭的路上,她在“奔跑”,为了挤出来时间干工作。国家重点专项项目研究中,她在“奔跑”,为了设计推进成果应用转化惠及社会。攻关“化学砝码”时,她在“奔跑”,为了解决质量强国“卡脖子”难题。
“质量就像空气,但不能当它是空气”
6月30日,中央国家机关党代表会议“四万里挑一”,选举产生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186名,戴新华位列其中。“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从那时起,戴新华就又多了一份“奔跑”的理由。
“白天忙科学研究与项目管理,晚上静下心思为十九大作知识储备。”戴新华更加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更加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作为一名质量工作领域的党代表,戴新华希望,有更多的质量元素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她说,质量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
“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质量。”戴新华说,质量就像空气,但我们不能当它是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