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川检验检疫局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岳 川 通讯员 马冬梅
近日,都江堰出口猕猴桃、绵阳三台县出口麦冬、金阳县出口青花椒白魔芋3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落户四川。四川检验检疫局局长孙颖杰说:“创建示范区是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都江堰的“水果之王”
猕猴桃被誉为水果之王。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都江堰,因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而成为国际公认的猕猴桃最佳种植区,是“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中国绿色生态猕猴桃之乡”。
2016年6月,都江堰市政府与成都检验检疫局合作,共同建设都江堰市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围绕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目标,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促进猕猴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国际化进程。
如何利用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让猕猴桃产业撑起富民强市“脊梁”?检验检疫部门与市委市政府协作,着力构建“八大体系”:组织保障体系、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疫情疫病监测控制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预警通报与应急管理体系、宣传培训与诚信管理体系和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初步建成“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
系列政策“红包”让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示范区创建以来,区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带动效益明显,总产值从最初4.5亿元增到8.5亿元,辐射农户2.5万户,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目前辖区有注册出口猕猴桃企业7家,备案出口基地4000亩,年出口猕猴桃3200余吨。
大健康产业的“明珠”
涪城麦冬千金宝,本草遗株万国珍。绵阳市三台县是著名的“麦冬之乡”,常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1.2万吨左右,出口超过3200吨,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80%以上。
伴随大健康产业发展,麦冬药材业日益繁荣,成为一颗“明珠”。为将“涪城麦冬”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四川局将建立质量安全示范区提上日程。2016年,三台县启动国家级出口麦冬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四川局鼓励企业“标准化”生产,用“绣花”功夫保质量,配合当地政府完善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实施麦冬标准化、规范化、对标化生产。利用全链条源头监管,全过程执法检测,全覆盖绿色防控实施常态化管控,从麦冬生产、仓储、包装、流通等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全县利用信息化监测,搭建信息追溯平台,建立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加强预警应急处置,实现消费可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