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规则芯”治理“黑飞”乱象
专家建议完善技术标准弥补民用无人机“扰航”漏洞
□ 胡 阳 本报记者 沈 洪
去年以来,多地机场民用无人机干扰民航航班正常起降事件频发,既影响了班机正点,也给飞机起降造成安全隐患。为此,广东省质监局组织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技术专家结合事件调查研究发现,民用无人机产业在技术运用方面存在“漏洞”,需制定相关标准、对策予以完善,让民用无人机飞行“扰航”事件不再发生,使民用无人机飞得更安全。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无人机广泛应用于航空拍摄、应急搜救、通信、交通等领域,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50%以上。其中,飞行高度比较低、速度慢、体积小的民用无人机因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易于获取等特点,频频“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此类无人机常因故障、操作不当、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危险情况发生,如坠落砸伤、割伤群众,违规拍摄,甚至干扰航班飞行。
去年10月,一辆正在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行驶的轻型货车被从天而降的无人机砸中,前挡风玻璃被砸碎,驾驶室内两人受轻伤。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为无人机非法飞行“扰航”的“重灾区”。今年4月以来,双流机场已发生超过8起无人机干扰民航航班正常起降事件,造成超过100架次航班备降、返航或延误。
云南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今年5月发生了一起无人机非法飞行“扰航”事件,受影响航班共32班,其中28班返航,4班备降。据该机场有关部门统计,今年2月2日至今,长水国际机场净空保护区已发生多起无人机非法飞行事件。
今年,民航部门发布了首批155个民用机场保护范围数据,划定无人机机场禁飞区,并下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6月1日起无人机实行实名登记注册;8月31日后无人机拥有者如果未按管理规定实名登记和粘贴登记标志,将被视为非法行为。
专家指出,“划定无人机禁飞区、实名登记”等措施必要且可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主流的航拍无人机厂商早已通过将电子围栏设为出厂标配来设置禁飞区;另一方面,民用无人机每一次飞行,申请获批的程序繁琐,且不一定能获得批准,难免会有人铤而走险。基于此,这给一些自行改造的“山寨”无人机提供了市场,而它们也恰恰是无人机扰航事件中“肇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