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洼地”迈向“质量高地”
——河南兰考“高标准”脱贫与“高质量”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何 可 孙中杰
河南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上世纪,在这位县委书记的榜样精神带领下,兰考解决了困扰千年的土地“三害”问题;但是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2002年,精神富有的兰考县又戴上了一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3年之后的2017年3月27日,在总书记讲话的指引下,兰考实现脱贫。总书记这段关于“质量和标准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不仅为兰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兰考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基本遵循。
如今,在兑现“3年脱贫”的目标后,兰考又向着更高目标出发了。
11月23日,兰考县副县长黄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兰考将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质量强县战略,全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的全面丰收。
“标准定低了质量就高不了”
2014年,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王新军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了,为什么兰考贫穷落后仍没有根本改观?”这一问,就是著名的“兰考之问”。
也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一年之内,两次亲赴兰考指导工作。
面对总书记嘱托和全国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3年脱贫、7年小康”的承诺。开始了带领这片“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的积极探索。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了,标准决定质量。
所以,兰考从一开始就给脱贫定下了高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