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增强质量发展优势
——访广东检验检疫局局长施宗伟
质量提升行动进行时
本报记者 张 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论述为我国未来的质量工作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基本遵循。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检验检疫局,将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走在质量时代前列?
日前,本报记者就如何进一步发挥技术和职能优势,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增强地方经济质量发展优势等问题,采访了广东局局长施宗伟。
问:作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决策者、实施者、推动者、守护者,广东局都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答:为促进和扩大我国产品出口,多年来,作为主管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疫部门,广东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主动对接国际先进标准规则,推广应用先进管理理念方法,保障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为推动质量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也与质量工作形成共生共融的关系。例如,通过国际交流合作,较早实现了与WTO、WHO/FAO、CAC、OIE、IPPC、ISO/IEC等国际规范标准的接轨;通过国外倒逼机制,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出口食农产品检疫注册、实验室管理(ISO/IEC17025)等,积极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RoHS、REACH法规,通过双边多边谈判交涉,打开或恢复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出口;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推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标准和工作体系的日趋完善和地方政府质量治理能力的提升。
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质量工作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质量时代的质量工作矛盾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从基本的生理需要、温饱需要、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原来的低质量、低工艺需要,即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变到高质量、高工艺的需要,除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健康质量、文化质量、安全环境质量、公平正义质量等需要,即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新时代的质量发展呈现从偏重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向全面发展的质量转变;从过去保障人们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到提供优质供给体系的质量转变;从以实现“政府有形的手”作用为主,转向“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双重作用的转变;从过去单一抓质量,转变成抓质量和抓效益并重的双支撑等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其症结就在于质量的制约。广东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消费品制造基地,急需转型升级的产业不少,也对我们的质量工作提出挑战,如果不能在质量效益上实现双赢,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