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战略优势 树立质量标杆
——访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小路
□ 本报记者 霍一夫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将按照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决策部署和实施意见,汇聚全市之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把“上海品质”自愿性认证作为上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持续推进品牌发展工作转型升级,不断深化质监领域改革创新,推进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树立新时代上海质量标杆,构筑上海战略新优势。这是近日,中国质量报记者专访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小路时感受到的上海要做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务实底色。
树立新时代上海质量标杆,就要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开展质量状况调查,集中力量开展质量攻关,努力破除质量提升瓶颈,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消费品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位转变。把“上海品质”自愿性认证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大力助推现有品牌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上海产业、企业、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入新时代,发展以高质量为要、治理以高品质为先,要求我们提出上海方案,要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4个品牌。要构筑上海战略优势“四大品牌”就是4个抓手,既体现上海自身的发展需要,也顺应国家对上海的战略要求。黄小路说,我们要充分认识这4个品牌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打响4个品牌的战略意义和首创智慧。“上海制造”在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上海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我们要传承工匠精神、打出“上海牌”,更应当瞄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全产业链地提升制造业能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要在质量领先方面,以消费品、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的实施意见(方案)为抓手,成立专项工作组,形成质量提升合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标准领跑方面,推出首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引导市场消费“良币驱逐劣币”;在共享单车管理等领域推动行业自律和社会共治取得新成效。在国内率先创设“标准创新券”,研制发布9项城市联盟标准,标准化联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品牌领军方面,“上海品质”自愿性认证实施制度和通用评价要求出台,确定港口机械、眼镜验配服务等行业开展首批试点,有序推进品牌战略实施转型升级,区域品牌价值和贡献度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