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婷
“到2020年,安全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万亿元。到2025年,安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不久前发生的普吉岛沉船事件,为世人敲响了关注安全风险的警钟。事实上,安全风险不仅仅存在于旅游业中,更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为尽可能防患于未然,推动安全相关产业发展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安全产业发展面临哪些瓶颈?《意见》为安全产业发展带来哪些重大利好?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释放政策红利 吸引更多优质资源
安全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
谈及安全产业现状时,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翁文国认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我国安全领域企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总体上还是以“并跑”为主,在某些细分领域上有一定特色,对我国突发事件应对起到了重要作用。
“《意见》提出,到2020年,安全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万亿元,到2025年,安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可以说是为安全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长期关注安全产业发展的中汇国际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进学表示。
事实上,为促进安全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释放了一系列政策红利。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随后,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和原安监总局均出台了与应急产业紧密相关的政策举措。
2017年,科技部发布了《“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将“自主研发一批重大应急技术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努力将安全与应急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写进了总体目标中。工信部印发的《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明确了2017—2019年我国应急产业培育和发展重点任务。
“这为安全领域的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提高安全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更多更优秀的资源进入安全产业领域。”在翁文国看来,此次四部委联合发布的《意见》是上述政策文件的有益补充,突出强调了安全产业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