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8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042万件,执结1939万件
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本报记者 徐 隽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27日 07 版)
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郑重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经过三年努力,由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查控死角
为6038万余件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
近日,广西的陈某刚入住宾馆,法院执行法官便敲开了门。东躲西藏多年的陈某被带回法院,多年未执行到位的案件也得到执行。原来,陈某因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被法院列入黑名单,公安机关积极配合,通过身份证登记入住系统查找到陈某下落。
“执行难”,曾经难在找人查物。不少老赖通过“跑路”、转移财产等方式与法院“躲猫猫”。而要找人查物,靠过去“两个法官一台车四处找”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执行的需要了。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与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可以查询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法官足不出户便可冻结甚至扣划“老赖”存款,极大提升执行效率。
近日,张某打算给女朋友买条项链,结账时,却发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被冻结了,原来,因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张某的全部银行账户被冻结。但让张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支付宝账户也被查控了。在女朋友面前尴尬之余,张某联系上法院,希望履行义务,解除冻结。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为6038万余件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共冻结资金4136亿元,查询到车辆5142万辆、证券1421亿股、渔船和船舶194万艘、互联网银行存款257亿元。
2016年至2018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042万件,执结1939万件。
惩戒失信
限制547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
点开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屏幕上实时滚动显示着已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员或组织的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