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胡杨柳”
——记北京住四新疆昆玉文化中心工程项目经理、党支部副书记柳俊静
“平凡”,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却有着发人深省的力量,如何让平凡的岗位造就不平凡的人生,这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宽敞明亮、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和他无关,现场上烈日炙烤的艳阳、雨中施工的泥泞、风雪中踏路的艰辛只能自己细细体会,这其中的艰辛,他心里最清楚。毕业八年来,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扎根项目、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他就是北京住四新疆昆玉文化中心工程项目经理、党支部副书记柳俊静,也被大家称作“胡杨柳”。
“昨天”
2010年10月,24岁的柳俊静,从廊坊师范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走进了住四公司的大门,被分到常营中学项目部当技术员。他虚心请教、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整天盯在施工现场,把理论和实践流程结合起来,并跟着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学习制订技术方案、向工人们做技术交底、进行现场技术复核、向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图纸的深化设计…很快就掌握了一个技术员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脱离职场“小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技术员。与此同时,他编制的《大开间水泥混凝土地面防开裂质量控制》、《泡沫混凝土工程应用》等成果获得集团QC成果、优秀科研项目等奖项,并先后被评为住四公司“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科技创效杯”竞赛先进个人一等奖、先进职工等称号。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总是带着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针对建设过程中的不合理、不恰当之处,常常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并赋予行动。他总是边检查边统计,对问题点详细记录、认真思考,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项目解决了许多难题,是同事们眼中名副其实的“技术达人”。功夫不怕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柳俊静逐渐成长为设计、施工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的技术人才。
“今天”
2018年2月,新疆昆玉文化中心项目部成立,柳俊静接到任务后没有一丝迟疑,把手头的工作交给了同事们,把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托负给了妻子,带着老党员陈波、杜引、谢太顺,首先驱车前往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故乡踏上援疆征途。3月底,项目部全体援建人员陆续抵达,工程建设正式开始。然而,最难的时刻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初来乍到的项目人员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和善变的恶劣天气对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由于物资过于匮乏、形成严重的卖方市场、物料价格高昂,项目部人员需要跑到和田,墨玉等地去询价找供应商、研究解决置办生活和办公等用品。面对如此艰难的形势,柳俊静依旧保持乐观的心态,一心扑在生产一线,以身作则,随时注意员工情绪、帮助员工打开心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