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热点新闻

多位企业家为中国企业发展献策

    走出去天高地阔

    ——多位企业家为中国企业“走得出、立得住、赚得回”献策

    □ 本报记者 罗 兵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8.6%。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参与激烈的海外竞争乃至跨国并购,中国企业能否以及如何“走得出、立得住、赚得回”成为2013年开春以来的热议话题。面对媒体的提问,各位企业家纷纷作答。

    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表示,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资本运作“与狼共舞”,是对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实践。

    在王晓华看来,当前我国的众多企业并不缺乏生产力,而缺少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而言,传动部件、控制元件、柴油发动机及关键液压件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主要还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技术产品的发展。国内企业一直在试图突破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希望借助跨国并购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2012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在欧洲掀起并购大潮,柳工收购波兰HSW、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山东重工收购意大利法拉帝等。

    王晓华认为,中国拥有制造优势,而欧洲有技术、品牌、营销网络的优势,实施国际并购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获取先进技术,实施全球化运营,由大到强发生转变,成长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的一条有效途径。成功并购HSW对柳工而言,首先是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其次是使得柳工在欧盟市场的业务得到推动。更重要的是,这为柳工成功布局欧洲市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战略要塞,柳工以此为平台在欧洲市场建立高效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及配件服务网络,快速将其建设成柳工第二本土市场。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定要有消化能力,把相互的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向文波认为,企业国际并购最大的挑战是文化上的融合,解决的问题就是本土化。“我们会尽量少派甚至不派去我们的管理团队,普茨迈斯特仍会由德国的管理团队来经营。同时,我们的并购、出海都是牢牢专注于工程机械,没有过度多元化。我们对投资节奏的把握、投资时点的把握也是都有讲究的,这控制了海外投资的风险。”

    作为传统的制造型企业,格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则奉行“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发展策略,生产基地的选择重点在新兴国家市场。尽管于2011年成立了美国分公司,但是被问及在美建厂一事,格力负责人董明珠谨慎地表示:“还在做深入的调查当中。”

Copyright © 2015-2029,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Rights Received.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zhgyxlpp@126.com
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